查看原文
其他

余畅:景观是整合者,是IP,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丨委员专访



本期导读


本次我们有幸邀请到了MYP迈柏执行董事兼首席设计师余畅


我们希望与余畅先生聊一聊他对设计行业的理解,以及如何用前瞻性的眼光看未来跨界合作中景观设计师的新角色。





采访嘉宾




余 畅

MYP迈柏执行董事,首席设计师

哈佛大学景观与城市设计硕士





采访内容


CLA很荣幸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能否请您简短地向⼤家介绍⼀下自⼰?


余畅:大家好,我叫余畅,是一名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设计师,MYP迈柏的执行董事。公司总部MYP inc.在加拿大多伦多,2010年由我在上海创立了MYP迈柏。现今MYP中国区相关成员百余人,执行项目覆盖国内二十多个省份,并陆续在宁波、重庆等地设有分支机构。


公司团建集体照 ©MYP迈柏


我们专注于城乡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致力于建设启迪人心的人居环境,倡导健康活力的公共生活。过去十多年,我们从事的重大项目包括:上海最大的城市湖泊公园,占地 268 公顷的外高桥森兰绿地项目; 重庆“两江四岸”提升工程,共计35.7公里长江北岸段的滨江城市更新项目;以及张江副中心商办综合体,上海“金色中环”战略的重点项目,等等。


近年来,公司团队多次获得了诸如:ASLA Southern California, World Waterfront Center等国内外各种重量级奖项数十个。


CLA您的成长经历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节点?又是什么契机促使您⾛上设计这条路呢?


余畅:我选择风景园林专业与父亲的职业有一定的渊源。我父亲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从事园林苗木行业并进入园林工程领域。当时的园林工程比较简单,主要就是铺点路、种点树,基本不需要图纸。


有一年我父亲承接了一个当地重点项目,业主首次提出要有一张图纸,明确方案后再施工。当时宁波还没有专业的园林设计院。他找到了园林局一位年经的毕业生。设计师熬夜用针管笔手绘了一张设计平面图,然后把它印在硫酸纸上,交付到我父亲的手上,并获得了一笔不菲的酬劳。现在我仍然记得,当时设计师很骄傲地说:“细节我都想清楚了,按照我这蓝图来做,效果肯定好!”。那时候我就觉得“哇,设计师这么了不起”!从此,“绘制蓝图”成为我心目中“非常崇高”的职业。

 

大学本科阶段,我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师从高翅老师。高老师是将我引入风景园林专业的启蒙老师。他在开学第一节课就教导我们,风景园林是一门要平衡工程与艺术的跨学科的专业,保持好奇心,实现知识的广博,是我们最基本的专业修养。在经过了几个公园设计的课程后,我意识到大型公共景观的设计离不开对城市的理解。


团建交流会 ©MYP迈柏


后来,在研究生阶段我进入了同济大学,师从刘滨谊老师,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的景观方向。在同济的三年时间,我修习了诸多规划和大尺度景观相关的课程,并参与了导师的很多大型实践项目,这让我收获颇丰。进入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快速蓬勃的发展,设计行业需求巨大。


当时刘老师带着博士生与硕士生组成的设计团队,参与了当时许多重大项目,并有许多给局长与市长等决策者当面汇报的机会。这让我大大地开阔了眼界,也深入到了实际的项目实践中。因为当时参与的都是大尺度的重大项目,当时我最大的疑惑就是规划与景观的脱节问题。


记忆深刻的是我当时参与的玄武湖总体规划设计项目。该项目一方面,需要解决规划策划层面的系统构建问题;另一方面,又需要在场地层面解决设计的细节以及玄武湖悠久的人文底蕴问题。如何解决综合性项目在不同尺度、不同专业所面对的问题?这给我带来很大的困惑。

 

余畅工作照 ©MYP迈柏


同济毕业后,我摆脱了高薪就业的诱惑,选择了出国留学继续深造。在哈佛设计学院GSD,我选择的是景观与城市设计专业。这两年硕士教育带给我的受益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GSD带给我的是“跨专业的整合思维”。


哈佛设计学院GUND HALL是一个开放的阶梯式教学大楼。所有学生的专业课程包括了建筑、规划、景观、产品设计等都共享着这个大空间。走在楼内,你可以与各个studio的同学与老师聊天,也能经常看到当红的设计大师在这里作日常课程点评及讲座,这大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提升了我的专业鉴赏力。


通过四个学期的studio,对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make sense”这个词。哈佛有着非常高强度的设计review,校内外各种老师组成的jury点评非常犀利,经常会让同学下不来台。常问的问题是:“你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是你认为的问题?”“这个解决方式不make sense”等。他们常用的这个词“make sense”,也就是“有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次,review一位美国同学用一系列非常抽象的图式,来明确地表达了“我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通过分析,我认为这是最佳的解决方式”,这与我们常规意义上漂亮的平立剖效果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最终老师给他的评价就是“make sense”,并给了个高分。这不同于国内设计课程比较注重图面与形式,在哈佛的这段经历告诉了我,设计的本质还是在于找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式。


这给了我深刻记忆,以至于影响到我以后的职业生涯,我从此坚信: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就应该在繁复冗杂的设计课题面前,抓住“核心痛点”提供专业解决方式。

 

内部培训演讲©MYP迈柏


在纽约EDAW的短期工作经历,让我意识到设计行业最好的机会还是在中国。2005年我选择了回到上海,在EDAW/AECOM开始了作为城市设计师的工作。幸运的是刚工作我就开始独立负责项目了,并有向决策领导进行汇报的机会。


五年的时间,我完整地投入到了一个又一个项目的执行中。这个阶段,作为年青的项目负责人,挑战是巨大的。我认为,“Ownership”(归属感)是我这段时间最重要的关键词,也就是说要对自己负责的项目有归属感。当时我负责的项目都是大型综合性项目,涉及了各专业团队的合作,最终我的任务是要把其他团队的工作整合在一起,提供给业主一站式解决方式。


这期间的困难是多重的。一方面,当时比较年轻,经验不足,还不足以形成成熟的思路来说服决策领导;另一方面,其它专业同事往往提供的成果是专业性技术文化,尚无法成为解决方式的组成部分。


多伦多交流 ©MYP迈柏


作为项目最终责任人,我就需要对其他专业的核心成果进行抓取,成为我主导整体解决方式的组成部分,并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说服业主。这其实也是在GSD我学习到的方法论的实践演练。事实证明这个方法论行之有效,它保证了一个又一个项目的成功,到2010年时,我已经是当时公司最年轻的项目总监了。这段经历也为我独立掌舵MYP迈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LAMYP 迈柏的业务主要包括哪些⽅面?什么样的设计理念让你们区别于⾏业同⾏?


余畅:我们专注于城乡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根据业主与项目类型的不同,我们专注的项目分为“大公建”与“小公建”。大公建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公共开发项目,包括了大公园、大绿地、大广场等大型基建项目,同时也包括街道改造、公共环境提升等城市更新项目。


公司在这类项目有比较大的优势与行业认可度,例如宁波的“三江六岸”,上海的“一江一河”,上海的“森兰绿地”,重庆的“两江四岸”,呼伦贝尔的“伊敏河”等项目。这类项目往往涉及到规划、市政、建筑、景观、生态等多专业的整合。


上海北外滩 ©MYP迈柏


我个人在城市设计领域积累的经验为这类项目带来了很大优势。这几年我们参与了国内诸多重大投标项目,正因为在大基建领域的优势,我们逐渐发现在开发公司主导的一级开发项目中我们具有较大的优势。这些大型一级开发的整体开放空间系统营造,往往涉及了公共代建项目以及商业办公、酒店、产业园区等商业开发项目。


这类项目,一方面涉及了大公建的公共属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加关注设计细节的品质化追求,以及长期商业化运营的考虑。这个业务板块的业主,目前包括上海陆家嘴集团、张江集团、外高桥集团、招商蛇口、深圳华侨城等知名开发企业。


上海北外滩 ©MYP迈柏


我体会到,在过去十一年的持续发展中,得益于我们多专业整合的设计理念及方法论的坚持。MYP方法论就是从客户的核心痛点出发,通过专业的分析与论证,进而提出专业的解决方式。而如何艺术化地实现这个过程,我认为是最大的难点。

 

首先,对客户核心痛点的理解,我坚持认为我们需要比客户多想一层。很多时候客户/业主的需求往往非常朴实,但也往往是比较表面的。他们所描述的问题可能并不一定是问题的关键。真正的核心痛点是需要我们基于对城市背景、业主需求、以及对终极使用者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对问题的理解要比客户更深入,这是解题的过程,是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和经验的价值所在。在理解了客户的真正痛点后,需要从多方维度来进行分析与认证,从而拓展项目的思路与格局。


最后,用专业的手段和技能来创造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在这其中,空间或形式往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需要考虑生态、社会、经济层面的多重逻辑,并重点对人的使用需求提出合理的项目设置。而对于场地的地脉与文脉的理解则是项目的灵魂所在。我们对待项目并不是表面形式化的方式,而是基于对其本质的挖掘,我认为这是我们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


上海北外滩 ©MYP迈柏


CLAMYP 迈柏的管理体系是怎样的?您认为在我们这个⾏业做领导的核⼼素质是什么?您如何在设计师和管理者的角⾊中平衡?


余畅:我们前十年都是studio的模式在运营公司,人数控制在三五十人的规模。这个规模是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能关注在高品质的项目上,保证老业主满意,公司内部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氛围。但不同于国外设计师个人执业的方式,国内的设计体制,更强调集体执业,设计资质就是一个关键的门槛。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设计师的新旧更替往往大大高于国外的同行。刚毕业的设计师在公司工作了三、五年后,会觉得自身发展有了一个瓶颈,这时他们会选择换一个公司,所以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培训新人来更新。


上海浦东森兰绿地 ©MYP迈柏


未来十年,我希望公司能向平台化、合伙人的方向发展,让优秀的设计师能在公司从初步设计师一直成长到公司独挡一面的合伙人。也就是从之前单一studio的方式向多studio合伙制方向的转变。这个转变就对公司的管理与制度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需要引入专业的管理人员,也对公司负责人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我们这类以技术为主导的设计公司,从设计师向公司管理者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优秀的设计师成长为优秀的管理者有很大的门槛需要跨越。他/她首先需要有管理团队的能力,其次要具备市场获取的能力,然后还需要具备足够的领导力将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团队的能力。


上海浦东森兰绿地 ©MYP迈柏


与其他行业相比,设计企业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人为主”。设计者师除了要保证足够的生活品质外,还要有良好的设计创新的文化氛围。因此,优秀的设计管理者需要很好地照顾好设计盈利和项目创新之间的平衡。

 

我个人平衡设计师与管理者这两个角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时间分配来实现的。在公司目前的发展阶段,我基本参与了公司的方方面面,包括重大项目的技术负责、项目的市场获取及客户对接、公司的日常管理等等。每天进入公司后,我的时间就会被分散到各个会议与事务处理之中,很难有独立的思考时间。


上海迪士尼 ©MYP迈柏


因此,我会把每天的时间进行分级,把最纯粹的思考时间与项目解题时间安排在早上最有效率的时间段。如果任务比较重,我通常会早上七点到公司,从而保证在大部分同事到公司之前,我有2-3小时无干扰的独立工作时间。这段时间是我纯粹作为设计师的时间,专注于重大项目的设计思路和汇报逻辑的构建。


这样待大家到齐后,我就转换到管理者的角色,组织大家开会并处理公司运营的各项事务。未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聚焦在首席设计师这个角色上,与此同时,吸引优秀的专业管理者与我共同承担公司管理的职责。


上海迪士尼 ©MYP迈柏


CLAMYP 迈柏最近完成的重庆九龙滩、上海北外滩滨江等项目获得了国内外主流奖项的认可。在您看来这些项目的挑战在哪里?实践过程中您是如何为公众争取最⼤的利益的?


余畅:与精彩的设计概念和漂亮的效果图相比,我认为项目落地最大的难点在于它受多方因素的制约:一是业主的追求与品位;二是项目的预算经费;三是当地的施工工艺水平;四是设计师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其中关键还是业主的追求与设计师团队的共同努力,这是成就项目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九龙滩项目的成功,就是业主与设计师共同努力的结果。重庆“两江四岸”总长是109公里,分为三个标段,我们中标的是长江北岸段,总长35.7公里。九龙滩项目是首个启动节点,因此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希望该项目能为重庆打造“韧性城市”的愿景提供一个样板工程。我们派了一个成熟的团队到现场跟进了一年时间,不断的磨合与优化,最终项目才达到了我们要求。实施过程中故事很多,有很多的艰难时刻。


重庆“两江四岸”之九龙外滩 ©MYP迈柏


作为长江沿岸项目,滨水空间的任何改变都需要经由长江委员会审批,这无疑是其中最大的难点。虽然项目是以生态为主导,但在建设临近尾声,还是有领导提出需要融入些本地的文化符号。我们坚持抵制了符号化的文化展示方式,而采用了本地特色树种葛根树作为精神元素,组合垒土绿植防洪墙的方式来实现。


无论是重庆九龙滩,还是上海的北外滩滨江空间项目,我们都把滨江公共步行及阳台空间与城市商业开发的兼融作为项目的最大价值点。重庆九龙滩项目,我们成功地降低了临江部分的防洪墙,以分级防控的方式,将商业空间和滨江贯通进行切分,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公共的步行及观江需求,也保证了商业运营与引流的需要。


上海北外滩成为虹口滨江绿道的标志性段落的同时,也成为观赏陆家嘴和外滩建筑群的绝佳平台。我在设计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在公共空间受到商业开发挤压的背景下,保持公共空间的开放性、连续性、完整性是我们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所能努力的方向。


重庆“两江四岸”之九龙外滩 ©MYP迈柏


我们派了一个成熟的团队到现场跟进了一年时间,不断的磨合与优化,最终项目才达到了我们要求。实施过程中故事很多,有很多的艰难时刻。作为长江沿岸项目,滨水空间的任何改变都需要经由长江委员会审批,这无疑是其中最大的难点。


虽然项目是以生态为主导,但在建设临近尾声,还是有领导提出需要融入些本地的文化符号。我们坚持抵制了符号化的文化展示方式,而采用了本地特色树种葛根树作为精神元素组合垒土绿植防洪墙的方式来实现。无论是重庆九龙滩,还是上海的北外滩滨江空间项目,我们都把滨江公共步行及阳台空间与城市商业开发的兼融作为项目的最大价值点。


重庆九龙滩项目,我们成功地降低了临江部分的防洪墙,以分级防控的方式,将商业空间和滨江贯通进行切分,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公共的步行及观江需求,也保证了商业运营与引流的需要。上海北外滩成为虹口滨江绿道的标志性段落的同时,也成为观赏陆家嘴和外滩建筑群的绝佳平台。在公共空间受到商业开发挤压的背景下,保持公共空间的开放性、连续性、完整性是我们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所能努力的方向。


CLA未来设计跨界、多学科融合的⼯作⽅式将成为常态。在政策、规划、设计、学术和公众参与等多维度资源融合的背景下,您认为当代景观设计师新的角⾊是什么?您在具体项目中是如何做到跨学科、跨尺度的思维转换的?


余畅:我觉得从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从原来的二级学科,转变成现在一级学科,是非常大的利好。从城市化进程角度来看,景观设计师的从业场景变得更广了。以前景观项目比较单一,以城市公园,滨水绿化,公共广场等相对单纯的设计任务为主。


现在涌现出了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社区营造等更加综合性的项目。这些项目类型更加多元,专业的整合要求也更高了,对从业设计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比如大型滨水项目就需要了解水利、市政、环保、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文旅或城市更新项目,你就要懂得建筑、文化、旅游、商业运营等各领域的知识。


宁波老外滩滨江 ©MYP迈柏


我个人认为,在这些新的领域,景观是整体空间环境的承载者,是各个专业的接入点,是链接他们的枢纽,因此景观设计具有天然的优势来主导与整合这些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讲,景观是整合者,是IP,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但在现实中,确实也是困难的,因为目前的学校专业教育还是切片式的,新毕业设计师要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团队协作能力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未来我觉得我们更需要拥有T字型知识结构的人才。也就是说你有自己非常擅长的专业领域,比如环艺背景的同学可能对形体有很强的能力,园林背景的同学有很强的植物营造能力。景观设计师要想主导综合的跨学科、跨尺度的项目,我们同时需要具备策划规划的能力,以业主的角度来形成对项目的整体的理解。


宁波老外滩滨江 ©MYP迈柏


同时,我们需要形成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以保证对其它专业的理解并实现真正的整合。我们公司目前参与的项目挺多元的。重庆“两江四岸”就涉及到了几十平方公里城市核心区的城市更新。在这个层面,就需要整合市政、水利、建筑、文化、运营等专业。最近参与的宁波“三江六岸”核心区步行桥,跨度一百多米,不仅是一个工程化的市政桥梁,也是宁波三江口核心步行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决的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


宁波骆驼福业街 ©MYP迈柏


刚刚完工的宁波骆驼福业街EPC项目,是一个街道景观整治项目。因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需求,我们软硬件结合,把城市文明宣传与街道空间整治共同打造。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但主导了市政与园林工程,也参与到了整个户外家具产品体系交付的全过程,包括了设计研发、产品生产、以及安装运营环节,并创新性地实现了3D打印、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这些都是景观设计师主导其它专业综合性跨学科项目的典型案例。

 

宁波骆驼福业街 ©MYP迈柏


那么如何实现这样的思维转变?我觉得保持好奇心“curiosity”,从问题的本质角度,去领悟各个领域的关键知识是一个很好的思维方式。从业主的核心诉求或痛点出发,提出专业的解决方式,不能只靠你现在手上的工具。


就如经常听到的笑话说:如果你手上有个锤子,你看到什么钉子,都想用这个锤子去锤几下。但是你手上有更多的工具,你的解决方式也会更加多元。我们不能只有景观锤子,应该有规划、建筑、产品等更多的锤子,这样就能更好地解决业主日趋复杂的诉求。虽然我们不是大型公司,但我们的团队组合比较多元,大家来自不同的专业教育与地域文化背景,这就保证了我们在做这类综合复杂项目的时候,能够形成更加多元的专业意见。


宁波骆驼福业街 ©MYP迈柏


CLA当下国内设计师常常面临着“996”加班⽂化、“内卷化”竞争,⽽且他们的收⼊也不⾼,很多本专业的学⽣,或者设计师选择了读研、出国或者转⾏。作为有海归背景的景观设计师,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您想对刚⼊⾏的设计师或者未毕业的学⽣们说什么?


余畅:当下行业的 “内卷化”竞争、“996”加班文化,的确是很无奈的现象。我是非常不鼓励公司过度加班的。但现实中有比较大的难点:第一个是外部环境问题。业主往往给你很短的时间提交成果,甚至是要“有求必应”的。这种服务方式就造成了设计公司很多被动加班。第二个是自我要求问题。


入行工作的前五年,对每个设计师来讲都会是艰难的职业成长期。因为经验与能力不足,掌控力比较弱,就需要用额外的时间来揣摩与自我否定,这是成长的必然过程。如果没有经历这个阶段,个人成长就会比较慢,或最终会选择放弃这个专业,所以这是主动加班的情况。


公司团建 ©MYP迈柏


作为一个设计公司的负责人,我希望能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个,是尽可能搭配合理的团队结构,使每个层级的设计师有相对合理的组合。如果刚毕业设计师的比例太高,公司的加班现象就毫无疑问多一点。第二个,我们尽可能选择与我们价值观趋同的客户,并形成良好的协商机制,让他们对我们的工作时序有一个比较合理的预期。第三个,就是合理的调休制度,在单个项目结束后,团队成员能有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机会,也能形成更好的创新的状态。虽然完美实现这些是比较难的,但作为管理者我还是要去努力创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重庆公司开业分享 ©MYP迈柏


我对行业的未来总体是看好的,但同时也会有更高的要求了。一方面,就如刚才所讲到的景观的应用场景变多了,需求也会随之变多。另一方面,品质化要求在提升,服务的专业度要求也变高了。行业已经过了大规模复制的年代,会逐渐回归设计的本质。因此对于设计真正有热情的同学会是好事。


如果在职业生涯的前五年,能在一个好的设计环境与成长平台埋头苦干、打好基础,并能在这个行业证明自己是优秀的设计师,我觉得自身的价值就会得以体现。不同于IT行业,设计师这个职业的优势在于年纪越大越有价值。


当然现实中头几年都是比较辛苦的,目前行业的起薪比较低,也会面临比较多的诱惑和选择,同时也会面临毕业后要成家立业的要求。但如果熬过了这几年,展现了一个优秀设计师的潜力,并能在一个好的平台中找到位置,我觉得设计师的获得感还是比较高的。就如我小时候对设计师的感知:“绘制蓝图”一直会是一个崇高的职业。 




森兰公园彩色跑 ©MYP迈柏



如果您有什么话想要对余畅老师说,

欢迎在下方的留言区告诉我们。

统筹:周明波

采访:周明波、明 卉

    编辑:明 卉、王慧娴




 CLA社群 
欢迎添加工作人员微信入群加入CLA社群获取最新线上线下讲座、大咖论坛、委员观点、案例分享等精彩内容

请备注姓名+公司/学校


⬆ 2021年CLA年会来啦!


⬆  加入我们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隶属中国科协,挂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十年来聚焦中国城镇化发展,定位国家城市科学高端科技智库建设,搭建了广泛、诚信、有效的全球性创业和科研协作网络,组建了富有进取精神和实践经验的领导团队,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培育、示范推广、城市运营为一体的开放性组织框架。学会于2016 年5 月18 日换届,现任理事长为仇保兴博士(国务院参事、原住建部副部长),学会将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学会核心竞争力培育,并为有志于让城市更绿色、更宜居,研发新技术、新系统的人士提供最优工作平台。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简称CLA,成立于2016 年底,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下属分支机构。由多位来自生态、地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筑、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景观设计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创办。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CLA提倡以景观学为应对途径,使之成为集认知与分析、规划与设计、营建与管理的科学和艺术结合学科。



CSUS

商务合作及活动推广:

联系人:周明波

电话:010-62747826

邮件:674221088@qq.com

 ·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CLA)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